年7月16日,泛生子于第十四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成功举办泛生子结直肠肿瘤精准诊疗专家论坛。本次会议有幸邀医院叶颖江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主持会议,由中医院的刘骞教授带来精彩讲题分享,来自广西医院的莫显伟教授、医院的郭鹏教授、大连医院的苗健教授、哈尔滨医院的韩鹏教授共同担任点评嘉宾,同时邀请到全国各地的消化道肿瘤领域专家学者在仲夏之际齐聚申城,共襄学术盛宴。
大会伊始,由中医院刘骞教授带来题为“围手术期结直肠癌诊疗进展及高通量测序共识解读”的学术分享。刘教授强调,现在是精准医学的时代,无论是手术还是整体的治疗策略的制定,都要重新拟定标准。临床工作者做任何治疗、任何操作都要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和精准靶点,实现精准治疗。手术过程中强调精准解剖和精细操作,整体治疗策略上,药物的疗效评估、肿瘤复发风险评估等等,都需要有充分的依据。
在围手术期结直肠癌精准诊疗方面,刘教授结合西班牙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重点介绍了ctDNA在术后复发监测上的价值。此外,刘教授也提到MMR和MSI,MMR/MSI状态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的风险分层指标,根据不同风险层级,采取不同方案治疗,提高预后。此外,DPYD作为5-FU分解中比较关键的酶,如果出现突变,病人使用化疗会导致5-FU*副作用明显增加。因此,美国已经把DPYD基因列为应用5-FU和卡培他滨前必须检测的分子标志物。
在指导靶向、免疫、化疗用药监测方面,刘教授强调了NCCN指南推荐KRAS/NRAS/BRAF突变检测用于所有结直肠癌转移患者。RAS/BRAF检测指导潜在可切除结直肠癌患者靶向用药;MMR/MSI检测用于所有新诊断的肠癌病人,专家共识推荐dMMR/MSI-H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可采用以抗PD-1为基础的新辅助或辅助治疗方案。随着临床和科研对免疫治疗的逐渐深入,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标志物可以预测免疫治疗疗效,如POLE基因检测,可以进一步筛选出获益人群,防止无效治疗或者减少过度治疗,而指南建议相关标志物需要在CLIA认证实验室检测。
刘教授围绕指南并结合循证医学证据,深入讲解了分子标志物在围手术期结直肠癌精准诊疗、用药指导方面内容后,就国家癌症中心和所在科室对泛生子提供的平台和产品分享了使用经验,对泛生子针对消化道肿瘤的产品GIBasic、OncoFocus和OncoPanscan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泛生子公司的学术水平做出了高度评价,并表示泛生子已通过CAP、CLIA及ISO三项国际权威实验室质量认证,符合国际检测平台要求。
刘教授精彩学术分享过后,会议在医院叶颖江教授的主持下,由来自广西医院的莫显伟教授、医院的郭鹏教授、大连医院的苗健教授、哈尔滨医院的韩鹏教授展开讨论。
广西医院莫显伟教授提到,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基因的发现像对宇宙探索一样,发现了许多星星,但是我们对于基因真正了解的其实并不多,特别是肠癌领域。随着NGS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基因被发现,结合目前开展的大量多中心研究和大数据分析,挖掘出越来越多有用的基因,相信未来肠癌的诊疗将更加精准。
医院郭鹏教授强调到,基因检测已经有十年的发展,但仍然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基因检测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规范,就像手术、药物治疗一样,检测也应该规范化。基因检测的临床开展任重道远,将来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大连医院苗健教授提到,基因检测从开始到普及,正逐渐被临床接受。基因检测使医生受益、患者受益,尤其对外科医生来讲,能够为结直肠肿瘤切除之后,推行个体化辅助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包括肿瘤预后评估、不可切除的肿瘤是否可以在新辅助治疗之后达到降期切除、以及有些病人化疗后效果不佳是否可以采取免疫治疗等。
哈尔滨医院韩鹏教授提到,从年之后,临床对结直肠癌基因检测以及靶向和免疫治疗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