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癌色变”,以往一旦确认了癌症,往就意味着宣判了死刑,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癌症其实并没有那么的可怕,体检的常规化可以早期阶段发现肿瘤,质子医疗能精确地进行放疗。前段时间港哥在《财经》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关于中国人海外就医的文章,今天就提炼一下分享给大家,美国先进的医疗技术能让在国内被诊断判了“死刑”的晚期癌症病人获得了生的希望。
文章的标题是“中国病人海外求生记”(对全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百度搜索)文章讲述了人对于生的依恋,而富裕的癌症患者选择了海外就医之路,多了一条生存的道路。
文中介绍了61岁的邓和,因连续多日咳嗽、医院,按肺炎治疗一个月后,不见好,声音也变得嘶哑,医生这时候考虑可疑肺癌,建议他做病理检查。最终得到了病理诊断:肺腺癌,伴淋巴结转移、肾上腺转移,属于四期肺癌,预后非常不乐观。随后的一次化疗的痛苦经历和就诊过程中遭遇的各种不顺,让邓和与妻子动了去美国就医的念头。
通过一家提供海外医疗服务的中介机构,邓和去往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美国最好的癌症研究和治疗机构之一)就诊。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他接受了详细的检查,重新进行了病理评估和基因检测。
他的主诊医生判断,声音嘶哑是肿瘤侵袭喉返神经造成的,接下来可能会影响饮水和进食,容易造成呛咳,强烈建议耳鼻喉专家进入治疗团队。邓和的CT复查结果显示,病灶略微缩小,说明国内的治疗已经起效。主诊医生决定继续同样的化疗方案。但与国内不同的是医生还建议在化疗期间口服叶酸,以减轻副作用,并详细指导他饮水和进食的方式,避免出现呛咳。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他接受了详细的检查,重新进行了病理评估和基因检测。
在美国进行四个周期的化疗后,邓和的影像复查结果显示,肺部的肿瘤大为缩小,而肾上腺上的肿瘤没有变化。主诊医生对国内肾上腺转移的诊断产生了怀疑,让邓和重新做肾上腺穿刺,活检证实为良性结节,并非肾上腺转移癌。据此,主诊医生调整后续治疗方案,采用单药化疗,并同步对肺部放疗。这意味着邓和的肿瘤分期其实更早,相应地,预后结果也会更好。
国医院治疗癌症的临床水平不比国外差,甚至在个别领域超越国外同行,如肿瘤切除手术。
可是,国内医疗资源的稀缺,导致病人无法得到充分的照顾和关怀。癌症患者数量过于庞大,医院聚集,优质医疗资源太紧张,医院的多学科会诊心有余而力不足。病人及家属带着厚厚的病例和影像资料,在医院的内科、外科、影像科、病理科、放疗科之间来回奔波,每位医生留给他的交流时间不足5分钟,即便对医疗方案的解释,也仅几分钟,这让他很不踏实。
而在美国就医,门诊看病时间长达1个半小时,一半时间是医生在阐述疾病治疗方案,另一半的时间医生让病人自由提问。癌症这样的重大疾病危及生命,中国的医患交流时间少得可怜。从看病历、问诊、诊断、提供治疗方案这一套程序,区区几分钟。
在国内时,“中国的肿瘤科医生是世界上最忙的,他们连吃饭和上洗手间的时间都很紧张,无法像美国同行那样做到精细。”最令患者焦虑的是,国内医生一般简单说明治疗方案,然后等患者自己来作决定。
然而医生和癌症患者共同对治疗方案作出决策,这在欧美是医疗的常态。医生会详细告知癌症患者治疗方案的疗效、益处以及风险,而患者可以向医生倾诉自己对病症和相关风险的看法、疑虑,乃至个人的价值观、经济状况、家庭职业等社会背景。最后,在医生的引导下,医患共同对医疗过程中的诊治问题加以解决。显然,这样的治疗环节更为合理。
在癌症医疗决策上,医院还有一个制度,就是多学科会诊评估。其核心是癌症的治疗完全以患者为中心,由多学科的专家根据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全面的治疗方案。
新药决定生死距离。抗癌新药滞后,也是部分癌症患者选择海外就医的原动力。
绝大多数抗癌新药都是欧美制药公司研发的,由于监管等因素,这些新药进入中国市场往往滞后数年。国外抗癌新药进入中国大陆前,需要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审批,要在国内重新做临床试验,这样一来,抗癌新药进入大陆的时间,往往比香港和澳门还要晚四五年。这段滞后的时间就是生与死的距离。如肺癌第三代靶向药在欧美已经上市一年多,大陆地区还是第一代靶向药雄踞市场。大多数情况下,患者使用某种靶向药物一段时间后,体内的癌细胞会产生耐药性,使疗效明显下降,这时就要考虑换药了,市场上如果仅有一代药,意味着产生耐药性的患者无药可医。
前列腺癌,是全球范围内男性中第二位最常见的癌症,在中国男性发病率中排名第六位。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的药物泽珂,年在中国大陆获批上市,此前,不少病人只能辗转去海外或者香港的药房购买。有些药物在欧美价格高昂,免疫治疗药物更是非常昂贵,每年的药费在15万美元以上,于是一些中国患者另辟蹊径,不惜去印度购买便宜的仿制药,来延续自己的生命。被医学界看好的癌症免疫疗法CAR-T,未来一旦上市,花费会更高,绝大多数患者家庭根本难以企及。
海外就医的绝大多数是癌症患者。这群人的共同特征是:强烈的求生欲望,对更好医疗的追求,以及能够负担昂贵医疗费用的富裕家境。
国内赴美重症治疗的患者,年-年间,从不足人增长至约人,年估计突破人。癌症患者平均的治疗费用为万-万元。
港哥感言,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在于没有战胜病魔的信心和相应的经济准备。-万的海外就医成本与北上深一线过千万的房价相比可谓是个小数,多少中产阶级在房产打拼的同时,可否想过为自己的生命买一份保障。香港的重疾险和高端医疗险的保费理赔能满足全球医疗的需求,用尽可能低的价格为自己和家人买一份生命的保障。
热门阅读:
香港重疾险保费即将上调,再不出手就晚了
为什么要给宝宝买保险?
中国保监会:远离贫困,从一份保障开始!
责任编辑:港哥(转载需联系,否则追究责任)
来源:网络
投稿/商务合作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