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瘤网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秘方来了中药白芥子,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 [复制链接]

1#

白芥子

白芥子,和芥末不是一回事,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辛,温,入肺经。功效化痰逐饮,散结消肿,通络止痛。主治寒痰喘咳,咳喘痰多,悬饮胁痛,胸满胁痛;痰滞经络,肢体麻木,关节肿痛;湿痰流注,阴疽肿*。

味厚气锐,善化痰涎,祛除协下及皮里膜外之痰,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用之皮里膜外之痰无不消去,为治寒痰之峻品。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也。可走经络,消痰结,止痹痛,除麻木,为活络良药,用以治疗筋骨腰节诸痛,对表里不通尤为有效。

煎服用量3~9g;或入丸、散。外:适量,研末调敷。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多食昏目、泄气、伤精。

代表方: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控涎丹(《丹溪心法》),阳和汤(《外科全生集》),宣郁通经汤(《傅青主女科》)

急性支气管炎:取白芥子末克研细,分3次使用。每次加9克冰片,用温水调匀做成饼,每晚睡前敷背部肺俞穴,晨起去掉。

哮喘,白芥子泥贴敷穴位:取白芥子、面粉各50克。将白芥子研成粉,与面粉搅拌均匀,加入70~80℃开水适量,快速搅拌成泥。再取25厘米×25厘米纱布2层,和餐巾纸1张叠在一起,将白芥子泥均匀地摊在纱布上,上面再盖上2层纱布。在膻中穴周围涂上凡士林,用摊好的白芥子泥贴敷在胸前的膻中穴、玉堂穴、紫宫穴处,贴敷10~15分钟,其间有灼烧痛感时,可轻轻推开2~3次,以防起泡,每3天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

冬病夏治消喘膏治哮喘:炙白芥子、延胡各21克,细辛、甘遂各12克,共研细末,用生姜汗调制成膏。在夏季三伏天贴于背部双侧肺俞、心俞、隔俞穴位4~6小时,每10天贴敷一次,每年贴3次。用于缓解期喘息型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

慢性咽炎:白芥子30克,细辛12克,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软膏调匀,将此中药泥贴敷于双侧足三里穴、双侧定喘穴和膻中穴上,再用关节止痛膏固定,1小时后感到相应部位发热、发烫即可揭下,每日1次。

膝关节腔积液:白芥子(微炒)3克、生姜,姜*3克,川芎、细辛各3克,外敷膝部,2--3天换药一次。

慢性关节痛:取白芥子适量,晒干研末,沸水调成糊状,药温在40度左右时均匀的摊在病变的关节及周围,超出病变部位2~4厘米,药膏厚度约0.5厘米,1小时后去掉药膏,用温水洗净皮肤。每3天1次,病程长者1周1次,可连续使用3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