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32(3):-
作者:仲恒,李祎,王二娟,赵广胜
病例男,51岁,无明显诱因出现二便障碍伴双下肢麻木1月,加重1天就诊;既往体健。体格检查:鞍区感觉减弱,双下肢浅感觉减退,病理征未引出,跟腱反射及膝腱反射正常,视诊步态异常,余未查及明显异常。腰椎MRI示:L1椎体水平椎管内见结节状异常信号影,T1WI呈高信号,T2WI呈混杂稍低信号,大小约1.1cm×0.8cm×0.8cm,周围见环形低信号,T2WI压脂序列见病灶内信号不均匀,可见线样分隔,SWI病灶呈高信号,周围可见环形低信号影,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局部结节状明显强化,脊髓受压。术前影像学诊断为:L1椎体水平髓外硬膜下海绵状血管瘤(CA)。
手术过程:麻醉成功后,患者俯卧位,常规消*铺巾,取后正中直切口,依次分离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及椎旁肌肉,超声骨刀打开T11及部分T12、L1椎板;术中显微镜下剪开硬脊膜见脊髓(圆锥)表面血管异常膨胀,随着蛛网膜剥离分开,血管膨胀加剧见暗红色血管团块,质软,沿血管壁分离蛛网膜支血管,电凝切断,完整切除肿块,修补硬脊膜,逐层缝合筋膜,术毕。术后病理诊断为髓外硬膜下CA。
图1增强扫描矢状位见病灶边缘局部结节状明显强化区。图2T1WI见病变呈高信号。图3T2WI见病变内混杂稍低信号影,周围可见环形低信号。图4T2WI压脂序列见病灶内信号不均匀,可见线样分隔。图5SWI病灶主体呈高信号,周围可见环形低信号。图6SWI轴位见硬膜下椭圆形高信号影,边界清晰,其内可见条状低信号。
讨论CA属于血管先天性畸形的一种,镜下病灶由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管壁菲薄,缺乏肌层和弹性纤维层,容易破裂出血,病灶内无神经组织,无明显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其内血流速度缓慢,并非真性肿瘤,可以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1]。椎管内CA好发于青少年,以胸段多见,腰段次之,颈髓少见。根据发病部位将其分为髓内型、髓外硬膜下型、硬脊膜外型以及椎体型,其中以髓内型及硬膜外型多见,病变可多发,约有10%的椎管内CA患者有家族史[2],可伴有颅内CA。
髓外硬膜下CA为椎管内血管畸形病变中的罕见病例类型,病灶一般位于脊髓侧后方,多沿脊髓长轴生长,呈梭形[3]。其管壁薄弱,血窦内常反复破裂出血,使得病灶内存在新旧出血灶,血肿机化后形成逐渐形成血栓、瘢痕、钙化,病灶外周表现为含铁血*素沉积以及胶质增生[4]。目前MRI检查是诊断CA的主要方法,其病变征象与病灶复杂程度相关,典型CA表现为T1WI、T2WI上混杂信号,边界清楚,也可表现为单一的均匀高信号、中等或低信号,如亚急性期血肿内含有大量正铁血红蛋白,使得MRI中T1WI、T2WI序列均呈高信号;陈旧性出血病灶由于含铁血*素沉积、反应性胶质增生以及钙化,即逐渐形成典型的“爆米花”样或桑葚状MRI信号特征;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周围可见含铁血*素沉积形成T2WI低信号带,即含铁血*素环[5];增强后病灶可呈轻-中度强化,可表现为结节状或病灶外围强化。
SWI是以T2WI梯度回波序列为基础,利用不同组织间的磁敏感差异而产生图像对比增强的MR成像方法。与常规MRI序列及MRA相比,SWI在血管畸形及其灶内出血产物、钙化等病变细节的显示具有极大的优越性。CA为低流量血管畸形的一种,血窦内反复破裂出血导致病灶内包含有去氧血红蛋白、正铁血红蛋白、含铁血*素、钙沉积等大量顺磁性物质,使其在SWI上表现为类似于静脉血的改变,即典型CA在SWI上一般表现为低信号[6]。而本例患者SWI上瘤体呈高信号,可能是受到流入增强效应影响,另外回波时间(TE)的长短也是影响SWI信号强度的因素[7]。
本例病灶位于髓外硬膜下且病灶体积较小,影像学上由于认识不足,难免误诊。根据肿瘤的发病位置,影像学上需与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区分。神经鞘瘤在T2WI上多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强化,合并囊变则呈不均匀强化。神经纤维瘤可出现靶征,即病灶中心在T1WI和增强T1WI上呈低信号,周边呈环形高信号,其中心低信号为胶原纤维组织,周边高信号为黏液基质成分。脊膜瘤多以宽基底附着于硬脊膜下,实性部分在T1WI及T2WI多呈等信号,病灶内钙化在T1WI及T2WI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伴有明显钙化及囊变时,呈轻度强化,邻近硬脊膜可见“脊膜尾征”,具有特征性。该病例在MRI上表现为类圆形结节影,T1高信号,T2呈稍低信号改变,边界清晰,其周围可见环形低信号带,表明病灶内有明确的出血征象,T2WI压脂序列及增强扫描对该病例诊断价值不大,但结合SWI图像上其特征性含铁血*素环,可资鉴别。
总之,本例说明SWI对椎管内CA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其自身优越性,而且结合常规MRI序列,更能精确提供出病变内部信息,对于医师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孙琦.椎管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6(3):-.
[2]任健,张鸿祺.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畸形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13(10):-.
[3]刘珍银,汪文胜,吕晓飞,等.椎管内脊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J].放射学实践,,27(4):-.
[4]邱大胜,孔祥泉,刘定西,等.脊髓血管畸形的MRI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3(8):-.
[5]赵冬梅,陈东.髓外硬膜下海绵状血管瘤1例[J].实用放射学杂志,,23(9):-.
[6]朱文珍,漆剑频.MR磁敏感成像技术在脑部血管性病变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41(10):-.
[7]曹鑫,方强,史浩,等.上矢状窦磁敏感加权成像信号的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33(1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