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可见经络对人体的重要性,今天所介绍的是十二经脉中的足少阳胆经。
循行于人体上部肢体的为手经,循行于人体下部肢体的为足经,然后外属于阳,内属于阴,所以对于足少阳胆经来说,它所循行的部位是身体的上肢外侧部位,且是从头到脚的一条经络,所以我们中医讲“”“胆经堵,全身堵”。
足少阳胆经的大概循行路线是什么?我简单来说一下。首先它开始于目外眦,往上走到头角,再向下到耳后,再折向上行,到额头部位再到眉上,又向后折到风池穴,沿着颈下行到肩上,左右交于大椎穴,进入缺盆,从缺盆下行到腋下,沿着胸侧下行,沿着大腿外侧,膝关节外侧,行于腓骨前面,从外踝浅出,沿着足背出于第四脚趾外侧端。
有一条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到达目外眦后方;
另一条分支下行到目眶下,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到颈部,进入体腔。
以上就是足少阳胆的基本循行路线了。
在我们人体中,经脉跟我们身体内的脏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足少阳胆经经又与我们体内哪些脏腑器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呢?
首先,根据它经脉的名称,想到的就是与肝胆有关的病症,它和足厥阴肝经配合,能够共同治疗*疸,口苦以及胸胁疼痛等病症;
除此之外,根据它循行的部位,它经过头面部,能够治疗头面部五官的病症,对侧头,目,耳,咽喉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再一个就是,能够治疗下肢痹痛,麻木不遂等疾病。最后对于一些特殊疾病,比如热病,神志方面的病症,发热以及癫狂病症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足少阳胆经不通的常见症状表现:
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对于足少阳胆经的大致功能我们基本已经了解。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有很多,有44个,下面我就介绍几个足少阳胆经上几个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经常用得到的穴位吧。
一,足临泣穴
这个穴位位于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它能够治疗偏头痛,目赤肿痛以及胸胁疼痛等疾病,另外,它还有一些特殊治疗的作用,能够治疗女性的月经不调,乳痈和瘰疬等病症。
二,光明穴
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腓骨前缘,外踝尖上5寸。听这个穴位的名字,就知道和眼睛有关,这个穴位的特殊治疗可以治疗目痛,夜盲,近视以及眼花等疾病。又根据它的部位所在,可以治疗下肢萎痹。最后根据经脉循行路线经过这个穴位,可治疗女性的胸乳胀痛的疾病。
三,阳凌泉穴
位于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根据这个穴位的位置,可以治疗膝盖肿痛,下肢麻痹麻木萎缩等下肢以及膝关节的疾患。又根据脏腑属络的原因,属于肝胆,可以治疗口苦,吞酸,呕吐,*疸等肝胆犯胃等病症。最后根据它循行所过,可以治疗胁痛,还有一个特殊治疗,对于小儿惊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四,风池穴
位于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这个穴位大家不陌生了,眼保健操中有一项就是按揉风池穴,这个穴位能够治疗目赤肿痛鼻塞,流鼻血,口眼歪斜,感冒等外风所致的病症,头痛,眩晕,癜病,中风,耳鸣,耳聋等内风所致的病症。最后根据部位还能治疗颈项强痛的症状。
肝胆相照是我们常用的成语,胆经不通时,也会对肝经有影响,所以经常敲打胆经有助于疏通肝气。对于这些穴位艾灸方法就是每次艾灸30分钟左右,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艾灸次数。艾灸后不宜洗澡。
身体的健康离不开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学习一下简单的医学知识自我保护,另外一定要注意加强锻炼,注意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呢。
识别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