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瘤网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啥痰湿生百病1个名方温胆汤,除湿化痰, [复制链接]

1#

痰湿生百病。现代有痰湿的人,十之八九可一点都不夸张。

其实痰和湿在中医里是两个名词。湿是指身体里多余的、无法被代谢掉的水湿;而痰则是指水湿长期积聚,慢慢被体温热炼而成为痰。

简单地说,就是先有水湿,时间一长,就变成了痰。这种痰,可以是有形之痰,也可以是无形之痰。

痰湿在身体里积聚,会引起多种病症:

痰湿困脾,可导致脾气虚弱,脾胃功能失常,出现气虚乏力,各种消化不良的症状。

痰湿阻肺,可导致肺气宣降功能失常,出现胸闷气短、喘息急促、咳嗽多痰。

痰湿壅滞经络、关节,会出现腰腿屈伸不利、疼痛肿胀、四肢沉重乏力。

如果痰蒙心窍,则会出现各种神志病,比如癫痫、神经病、痴呆症等。

所以中医里一向有“痰湿生怪病,痰湿生百病”的说法,就是因为痰湿这种可流动性的病理产物,流到哪里,就祸害到哪里,阻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发挥,从而出现各种病症。

现代人之所以痰湿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外因:穿得太少,居住地方潮湿少阳,常出汗后洗澡,吃冷食过多,让身体受到了风寒湿邪的侵袭。

二是内因:生活压力大、思虑重、熬夜耗神,伤害了脾肾,导致脾肾功能衰退,无法运化代谢身体的水湿,出现水饮停留。

内因外因俱全,自然各个都是“湿人”了。

一般来说,痰湿重的人有以下特征:

1.体形面色: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而松,四肢浮肿,按之凹陷,面部皮肤油脂较多,面色淡*而暗,眼泡微浮,容易困倦,面少血色。头发易油,且少光泽,有头屑。

2.舌头:舌体胖大,苔滑腻,舌边有齿痕。

3.口和四肢:口中粘腻,口唇色淡,很少感觉口渴,不想喝水,汗出后皮肤多凉,头身重困,四肢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易生湿疹。

4.身体感受:人易疲倦乏力,好倦缩,手足冰凉,胸闷痰多,精神欠佳,肠胃不适。

5.喜好: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喜食肥甘甜黏。

6.大小便:大便次数多,不成形,黏马桶。小便清长,常见尿频。

7.脉象:脉多无力、濡滑。

8、常见病症:肥胖,眩晕,咳嗽多痰,湿疹,易长结节、囊肿、脂肪瘤、肿瘤物质。血压、血脂高。

以上不必全中,能中三分之一,就说明已经有痰湿积聚了。

那既然如此,就有湿祛湿,有痰除痰呗,问题不大。早解决,防大病。

在中医里,除湿祛痰最常用的方剂就是温胆汤。

温胆汤

最早出现在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主要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因为大病过后,多肝胆有热,同时痰湿壅阻脾胃,导致病人胃中不和,胆火亢盛无法入睡。

主要是以温和肝胆为主,温则胆气调达,入夜胆经运行时,才能*归心舍,安然入睡。

茯苓、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炙甘草,煎煮时加生姜、大枣。

半夏燥湿化痰,竹茹清热化痰,二者合用,一温一凉,化痰合胃,除烦止呕;

陈皮理气化痰,枳实行气导滞化痰,也是一温一凉,共奏理气化痰之功;

生姜能温中能化痰,兼止呕,炙甘草、大枣温中益气。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症见:头痛眩晕,心烦呕吐,心悸失眠,胸胁胀痛,胆怯易惊,胸闷痰多,口苦微渴等。舌胖大苔腻,脉濡。

在中医里,肾为生痰之本,脾为生痰之源。脾肾之气不足,就会引起身体水湿代谢出现问题,从而生出痰饮。

因此想要彻底除湿,还要补气。气行痰行,没有脾肾之气的推动,是很难把痰湿代谢出去的。即使用温胆汤暂时除湿,也不是长久之计,后期还会反复。

所以在临床上,治疗痰湿症时常会加入益气的药物,比如*芪、*参等,以增强脾肾之气的力量。

分享懒兔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