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瘤网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胃肠间质瘤早期不痛不痒,如何发现怎么治疗 [复制链接]

1#

胃肠间质瘤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其最大的特点是起病隐匿,早期症状往往无特异性,许多患者在早期无任何不适,或仅有类似于胃炎的症状,等因胃肠道出血、腹胀、腹痛而就医检查时,才被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而到这时往往肿瘤已经很大了。

临床上也经常有一些患者因体检或是肿瘤筛查等原因做了内镜检查,发现胃黏膜下隆起病变,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胃肠间质瘤。胃肠间质瘤与胃癌的最大区别,即胃癌来自于黏膜,而胃肠间质瘤来自于黏膜下,所以若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下隆起,一定要去专科门诊,就诊专业医生,评估是否为胃肠间质瘤。

对于45岁以上人群,也建议最好是定期进行胃肠镜筛查,以期早发现早治疗。

胃肠间质瘤如何诊断?

胃肠间质瘤的诊断需要多因素综合考虑,如普通胃镜发现黏膜下肿物,还需要超声胃镜来补充检查,以更为准确地测量肿瘤大小、形态、结构,以及胃部CT检查,来综合判断是否为胃肠间质瘤。因为胃黏膜下肿瘤虽然多数是胃肠间质瘤,但也可能是其他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如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纤维瘤等,因此辅助检查手段评估非常重要。

当然,胃肠间质瘤的最终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所以如果发现肿瘤能切除,就切完之后做病理;如果肿瘤特别大,或是已经发生复发转移,无法手术切除,就需要通过穿刺活检来获得病理结果,若病理诊断是胃肠间质瘤,可以选择对应的靶向药物,让肿瘤缩小、降期,以获得手术机会,达到根治的目的。

胃肠间质瘤手术方式有哪些?

对于局限性胃肠间质瘤和潜在可切除胃肠间质瘤,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在过去,胃肠间质瘤常采用开腹手术,但由于开腹手术创口大,术后患者疼痛比较明显,伤口愈合过程影响生活质量等原因,存在不少弊端。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手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正在逐渐成为主流,手术适应症不断扩大,在有经验的医疗中心,可以根据肿瘤部位和大小考虑行腹腔镜切除,尤其是对于胃大弯侧及胃前壁至今≤5cm的病灶,可以考虑腹腔镜手术。无论是从短期生活质量的改善,还是出院时长、出血量、远期预后等考量,腹腔镜手术获益均优于开放手术。

但对于体积比较大,或是破裂风险比较高的肿瘤,则不适宜腹腔镜手术,应当选择开腹手术。总而言之,无论选择何种手术,其目的是让患者在获得最小伤害的同时,达到根治的目的。

术后辅助治疗应当如何选择?

危险度分级是评估辅助治疗适应证最主要的标准,目前推荐依据NIH版(中国共识改良版)危险度评估具有中高危复发风险的患者作为辅助治疗的适应人群。评估的指标主要是肿瘤大小、核分裂像、肿瘤的部位等等。根据这些指标将肿瘤术后危险度分级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据此决定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和治疗时长。

原发可切除GIST术后危险度分级

通常来讲,对于极低危和低危患者,术后可以不用辅助治疗,定期复查即可。而对于中危、高危患者,需要术后辅助治疗。当然在进行辅助治疗前,应当进行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突变检测,以帮助预测药物治疗疗效以及确定治疗剂量。

须知,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靶向药物的疗效也截然不同。如KIT外显子11号突变型胃肠间质瘤对伊马替尼的反应性最佳;PDGFRA第18号外显子DV突变型胃肠间质瘤对伊马替尼、舒尼替尼及瑞戈非尼等TKI均为原发耐药;而对于少数没有KIT、PDGFRA突变的患者,比如NF1、BRAF、SDH突变患者,伊马替尼疗效也不佳。

因此,术后辅助治疗之前,一定要进行基因检测来指导靶向药物治疗,评估疗效反应。

此外,对于一部分治疗后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或者初诊就是晚期的患者,也不必太过灰心,因为我们有很好的靶向药物可以选择,包括一线的伊马替尼,二线的舒尼替尼,三线的瑞戈非尼,到四线的瑞派替尼和阿伐替尼。其中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客观反应率约65%,总体获益率接近90%。绝大多数病人耐受良好。而如果在有效的基础上肿瘤逐步退缩,能够达到“一网打尽”的目的,还是可以采取根治性外科手术治疗,手术之后再接受靶向治疗,也依然可以延长生存,提高生活质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