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时,APF达到了多,这有什么意义吗?”“治疗了这么久,肿瘤标志物不降反升,是不是治疗效果不好?”……围绕着肿瘤标志物,觅友们常常产生诸多疑惑,作为抗癌过程中的重要指标,肿瘤标志物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行使着哪些作用呢?
抗癌最强辅助:肿瘤标志物
虽说癌症的诊治中病理检查才是“金标准”,但肿瘤标志物也是诊断中的重要参考因素,因为它仅需通过血液、体液等便捷的方式即可检测到早期癌症的发生踪迹,并能反映出肿瘤的发生、发展情况。当机体出现肿瘤时,血液、细胞或组织中的某些肿瘤标志物就可能会相应的升高。目前,用于乳腺癌诊断的肿瘤标志物有:癌胚抗原(CEA)是广谱性肿瘤标志物;癌抗原15-3(CA15-3)是术后随访和转移复发的指标;癌抗原(CA),正常值应小于35U/ml。肿瘤标志物存在着显著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两个特征,所谓特异性是指肿瘤标志物的异常是否符合患者的病情。而敏感性是指肿瘤标志物会随着肿瘤的变化情况而产生变化。一旦肿瘤变化,便会敏感地展现在肿瘤标志物的数值变化上。因而肿瘤标志物能够有效地对疗效判断、预后评估、复发转移等情况进行辅助诊断,使患者了解到自身的病情变化。
四大技能,预见治疗效果
既然肿瘤标志物是有效的辅助诊断指标,它又有什么特别的技能发挥出最大效果呢?预后评估:肿瘤标志物是判断肿瘤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疗效判断:治疗前,若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升高,而经手术、靶向、免疫等治疗后,肿瘤标志物下降到正常值或持续性下降,则预示着治疗有效。复发监测:治疗后,肿瘤标志物是最便捷的监测指标之一,若肿瘤标志物持续性升高,则提示是需要结合影像学进一步确认是不是出现了复发的情况。复查随访:在肿瘤治疗后,肿瘤标志物由于其重要的判断预后作用,因而被作为复查随访中重要的检查指标。在四大技能齐发下,肿瘤的变化和病情的进展都能够尽早地发现与预知,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了解过肿瘤标志物的作用及特征后,仍然会有许多觅友对它存在着一些疑问。
肿瘤标志物常见问题QA
1、肿瘤标志物上升是否就意味着复发?肿瘤标志物上升就是复发,这是一种误解!肿瘤标志物仅仅是反映肿瘤存活和生长的物质,只起到监测和预警作用。肿瘤标志物的浓度会根据肿瘤细胞的总量、质量、扩散程度而出现变化,如果机体出现了代谢障碍,肿瘤标志物的浓度也会升高。首先,肿瘤标志物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现象,需要根据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趋势作为具体的判断依据。当肿瘤患者出现了持续性的肿瘤标志物变化,才需要对疾病复发作出警惕,并及时地进行影像学检查(CT、核磁、PET-CT等)。2、肿瘤标志物能否作为靶向药/免疫药物的治疗疗效判断标准?由于靶向药或免疫药物常常需要使用一定疗程后,才能评测到治疗的疗效,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指标变化了,产生出“是不是药物无效”的疑问。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有肿瘤标志物,只是判断疗效的重要参考之一,更重要的是需结合影像学共同评估治疗疗效。其次,肿瘤标志物的单次变化并不存在很大的临床意义,连续、动态的持续升高或下降才会作为具体的判断参考。3、肿瘤标志物在正常范围内的波动是否有临床意义?当肿瘤标志物的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内或下降原数值的95%以上,同时,下降后的肿瘤标志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这通常是预示着经治疗后,肿瘤得以控制,并且治疗疗效较好。但需要注意的是,若某一种肿瘤标志物持续性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但肿瘤变化不大,可能是患者对它不太敏感,该项肿瘤标志物不适用于病情的监测,需以其他指标进行病情的监测。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责任编辑:觅健科普君陪伴·互助·健康加入觅健乳腺癌病友互助群与30万乳腺癌姐妹携手抗癌①扫描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