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灾难,电视媒体如何写就历史初稿?
6月的上海,梅雨霏霏,第14届上海电视节以一场形式简朴的论坛拉开帷幕。没有了星光大道,没有了嘉宾宴请,静默代替喧嚣,表达着电视人对汶川地震灾区的深切哀悼。 就在一个月前,地震的灾难倏忽而至。一个个电视人,用双脚丈量着灾区的土地,用双眼坚守着荧屏前的每分每秒。真相通过画面和声音,传递到全国观众面前。众志成城,现场画面是凝聚一砖一瓦的粘合剂;万众齐心,电视直播是连接国人心与心的丝线。 2008年,正值中国电视的50岁"华诞"。面对空前的灾难,电视媒体反应迅捷、直面人心,用全方位的报道赢得了各界人士的交口称赞。不少友宣称对中国电视媒体的认识"发生了大幅度的转变",而学界则普遍认为,汶川地震的出色报道对中国新闻媒体的未来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在巨大的哀恸面前,中国的电视媒体写出了自己的答卷。在这张答卷背后,写满了沉痛、挣扎、疑惑和希望。赵普哽咽直播陈鲁豫直播默哀流泪直面灾难:现场万里驱驰,直播不懈坚守5月12日,14点28分,地震来袭。不到一个小时,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于15点20分打破原有节目板块,启动"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的24小时直播。同时,各地方电视台也纷纷关注营救进程,加入抗震救灾报道。 地震后的几天里,北京邮电大学学生陈明一下课就赶回寝室收看电视直播。"面对这么残酷的灾难,感觉心一直吊着,整天都想着要了解最新的进展。"他认为,这次关于地震的长时间直播信息量大、报道及时。而这些,都是电视人不顾个人安危,奔赴一线捕捉真相的结果。 "灾难发生以后,群体是除了救援人员、医护人员外,极少数获准进入一线的群体。"在第14届上海电视节的开幕式现场,四川电视台鄂文松这样看待肩头的重任。 余震不断,道路变形,在旁人看来震撼的画面,却是们工作时的常态。深入灾区的媒体人,常常来不及想,就已经奔赴到了下一个现场。"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我们退缩,里面的灾情就不能展现出来。那个时候我们只是想因为我们在现场,我们要记录。" 许多赶赴前线的及时与后方取得了联系,通过声音与画面传递真相,稳定人心。 "在灾区与外界音讯断绝,道路、物资不通畅的初期阶段,我发现不仅仅是新闻的发现者,还是一个个受伤心灵的抚慰者。在那个时候,我们还是加速救援的联络者"。与同事们徒步3天进入甘肃陇南震区的甘肃电视台刘珊感喟地说。 5月18日,《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8位主持人在晚会开始前向地中震遇难的同胞默哀一分钟。 新华 文涛 摄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看来,此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信息发布之快,内容之丰富和全面,展现人性的深刻性,都是历史上少见的。大量媒体冒着危险,赶赴灾区,第一时间为公众提供信息,这为减少消息的不确定性,减少谣言,帮助全国人民建立信心、凝聚力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东方卫视王勇在上海电视节开幕式上表示:"准确的、及时的、公开透明的信息让救援更有效,让人心更加凝聚。"在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中,中国媒体向国外展示了一个优秀的民族在灾难面前的坚强和团结,"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是开放的、发展的、透明的。" 截至5月16日,参与地震专题报道的全国卫星频道已达14个。共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对地震灾情进行了转播或直播信号使用。 对于地震时的出镜主持人和工作人员来说,连续6、7个小时的高强度连续工作已是家常便饭。复旦大学历史系学生张敏一下子就注意到了许多主持人的黑眼圈。"经过化妆处理还有那么深的黑眼圈,工作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但他们依然坚持不懈,直播做得也很到位。" 直面人心: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生命5月18日晚,周华健等港台明星在《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晚会现场演唱歌曲《明天会更好》。新华 文涛 摄5月18日晚,加多宝集团在《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晚会现场向地震灾区捐款一亿元人民币。 新华 文涛 摄由于平日工作繁忙,陈力丹教授很少看电视。此次地震的现场播,他"有几次本来准备只看几分钟,结果却看了几十分钟。因为现场直播的人性化内容不断地呼唤着人心底的情怀,同时还创造了更多的信息期待。"陈力丹教授认为,"数万人的死只是一个数字,而一个具体生命的陨没,则会深深地震撼着人心。在灾难之中,受害者和救助力量主要是普通人,从老百姓到战士,真正成为了报道的主角。" 许多普通人通过镜头感动着全国的观众。面对"敬礼男孩"被抬出废墟的照片,许多友难抑眼角的泪水;得知"可乐男孩"的故事,友"tina"形容自己的情感经历了"从笑中带泪到泪中带笑的转变,看到了个体的生命力和国家的希望"。捐款的乞讨老人、女警蒋敏、蒋小娟的故事透过电视镜头,也在互联上迅速流传。"正是传媒大量报道的一个个具体的显现人性的场景,使我们感同身受,激发起全民族的凝聚力。"陈力丹教授认为。 复旦大学传播学系系主任李双龙最近一直会回忆起这样的画面:倒塌的房屋、被压在房屋底下的幸存者、接受心理援助时小孩画的蓝天白云。"这次地震报道更人性化,展现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怀,通过很多故事展现生命的宝贵、生活的情状、心理的变化。所有这些让我深受感动。" 在前方报道关注个体生命的同时,后方的一些主播也因对生命的感怀而潸然泪下。在直播时,央视主播赵普一度哽咽。"为什么我们总是被这样的声音,这样的画面感动,为什么我们总是看着看着就会眼含热泪,因为我们爱这块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懂得相互关怀。"赵普的话一出,立即在互联上得到了理解和共鸣。友"雪儿"表示:"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没到伤心时!""扬子"则说,这个镜头"我已经看了上百遍,每次看时我的眼睛都会湿润。"一时间,许多大学生纷纷自己的MSN签名改成了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李双龙副教授认为,哽咽是和灾区民众"以心换心"的结果,正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注才使得主持人的情绪在镜头面前难以控制。"主持人首先以"朋友"的身份和灾区民众交流,对每一个生命的消逝抱以关怀,这让人能够理解,也让人感动。" 直面自身:在求索和质疑中维系电视的力量5月18日晚,《爱的奉献--2008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全国5.5亿观众收看了现场直播。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闵大洪撰文指出,此次活动系建国以来我国宣传文化系统最大型的募捐活动,共募集各类款项超过15亿元。"媒体不仅具有巨大的传播和宣传作用,还具有强大的动员和组织作用,这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再次得到证明。" 许多志愿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看到电视画面,就忍不住来到前线,尽一己之力。李双龙副教授分析说,电视媒体在中国拥有最多的受众,是民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图像、声音、文字相结合的信息给观众带来一种直观的感受,也容易对观众的行为产生影响。"电视媒体对观众能施加一定的影响,也具有引导舆论的责任,因而对媒体自身的作用和原则也应当进行审视。"在他看来,除了传递信息的基本作用外,媒介还有教育和娱乐的作用,各地举办的救灾义演就是很好的形式。 在电视媒体的表现赢得广泛认可的同时,质疑声也在上不断涌出。央视一位前线女因离开灾区,回到酒店完成连线而遭到许多友的指责。针对在前线手术室、对受害者反复询问等情况的质疑声也不绝于耳。不少心理专家呼吁,对获救人员的采访要节制。在陈力丹教授看来,这些行为是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不论使用多么富于情感的语言来描写死亡,在和平时期,任何东西都没有任何理由凌驾于人的生命之上。要有人文关怀的意识,避免对受害者造成再次伤害。" 李双龙副教授也认为,媒体在总体出色的表现之中,也存在些许不足。首先,由于大型灾难报道的经验匮乏,在直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准备不足、临场失措的情况,甚至引起争议。其次,由于一些设备和技术上的原因,导致灾区的信息不能第一时间被传递出去。再者,部分媒体过度煽情,忽视了会引导受众走向另一个极端。 面对这样的问题,陈力丹教授提醒说:"要明确一条原则:人的安危、人的情感、人的尊严,比收集新闻更重要。任何时候,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尤其高于所从事的新闻报道本身。"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可以让人泪流满面,也可以让人积极行动。鼓励人们向前看,不止于感动,这就是电视的力量。"李双龙副教授总结说。